阅读历史 |

祖父的忌(1 / 2)

加入书签

倏忽之间,距离祖父溘然长逝的日子已经整整三年了。三周年对于亡灵来说相当重要,几乎等同于婴儿的满月或者抓周儿,有着特殊意义。用奶奶的话来说,过了三周年,爷爷就不再是处于冥界底层毫无地位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了,他已经有了托生资格和本领。不久的将来,他的灵魂将投入母胎转生世间,这辈子的事情便被忘记得一干二净。三周年祭奠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送他上路的最后一程,因此要郑重其事来办,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更不能草草了事。而我作为家族中第二个孙子当然不能缺席。天遂人愿,爷爷的忌日三月三正好是星期日,我也就用不着请假了。星期六上午,我从北京回到了唐山老家。火车上,思绪沿着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飘回到三年前爷爷的葬礼上,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经历至亲之人的葬礼。在乡下,葬礼不仅仅是一场追悼会(来客安慰死者家属一句节哀顺变)那么简单,它更像整个村子里同姓家族一次大规模的活动。各种讲究规矩忌讳经过多年的传承,一辈辈沿袭下来,虽然大多数属于迷信,但我更觉得称为民俗要好一些。毕竟它的衍生寄托了生者对于逝者的哀悼思念和尊重以及对于那个活着的人去不了,去了便永远不能回来的世界的敬畏与好奇。祖父死于白血病,当我从爸爸的嘴里中听到这个可怕的名字时,我首先想到了蓝色生死恋,而妈妈的神色要比我凝重,她说血癌是不治之症,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因为看过山口百惠饰演的幸子才会做出如此判断。当祖父的身体逐渐出血,并且不断凝结成血痂时,连他自己也料到大限已到,背地里暗自落泪。多年未见的弟弟从遥远的南方飞来看他,两个人见面立刻抱头痛哭,谁都明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面,在场的人都和他们老哥俩儿一起淌下了热泪。自从祖父害病到离世并没有熬多久,真正躺在炕上起不来,要人伺候也不过一个星期的光景,因此“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老古话失去了验证的机会。然而我还是没有见到他的最后一面,星期日下午我回县城师范,而他在次日零时五分左右便见背而去。三月的华北平原沙尘暴肆虐,我在早cao时分接到父亲的电话,像一头野驴跨上自行车比沙尘暴还要疯狂地向家驶去。死亡的不被预测总让人扼腕叹息,留给我们的遗憾好比与生俱来的不足,即使我们后天加倍努力亦是徒劳,不过是自欺欺人,求得心灵上安慰而已。就在我写下这句话的今天,我依然为此抱憾,和我一样不幸的还有我的二姑。在爷爷生病期间,他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始终守在身旁,几乎寸步不离,二姑当然也不例外。事情往往如此寸,偏偏在二姑想回家料理杂事的那个晚上爷爷撒手人寰。据说,当二姑骑摩托到来时,爷爷的眼睛已经闭上十多分钟,手脚开始发凉。她见到的是穿好寿衣躺在门板上毫无知觉地尸体,为此她着实内疚了一段时期,常常梦见爷爷,梦中的爷爷一改往日的慈祥,始终板着一副面孔,眼睛瞪得溜圆目不转睛盯着她。内心的不安使得她为爷爷做很多只是活人眼里的事情,比如忌日、过年过节时在爷爷坟前烧很多纸钱,买一些爷爷生前爱吃的东西放到坟前,总之一切能够赎罪的办法她都想过了,每次在爷爷坟前哭诉时,她的声音最大,眼泪最多,时间最长。爸爸和伯伯们都会劝她,让她想开点儿。世间之事总归不能至善至美,尽力而为即使仍有缺憾也不要过分自责。我是这么想的,可是我清楚如果祖父弥留之际我在他的身边,那么这篇文字应该会少一些感伤和忏悔。那日的阳光有着新鲜蛋黄的颜色,披麻戴孝的我们分成两列坐在开往火葬场的汽车里。爷爷的尸体放在一个简易的纸浆棺里,棺材通体呈现金碧辉煌的冥界色彩,在颠簸的汽车里它不住的摆动,有那么一刻我期待着爷爷突然掀开棺材盖,坐起来朝我们要旱烟。风沙依旧,路边桃园里桃花正艳,娇嫩的粉红脸颊被大风吹得皱皱巴巴,我突然意识到爷爷是真的没了,仿佛花开一季,泪水不自觉滑落下来。我晕车晕得厉害,到了火葬场第一件事就是找个合适的地方痛快地呕吐一番。当我呕吐完毕,歇得差不多时,爷爷已经化为一堆灰烬。爸爸姑姑们将还有些烫手的骨灰捧进了备好的红布里面兜起来,他们带着哭腔说,爸呀,回家了,咱们走吧!那一刻,我抬起头看见一缕青烟从火葬场耸立的高大烟囱里飘出来,既而化为乌有。我终于深刻地体会到无奈的含义,面对死亡的无奈,面对宿命的无奈,面对命运的无奈,面对诸多生而存之的无奈,纵使有千般不舍,万般不甘,又能怎样呢?先不要管人生是否为赎罪才开始的,为痛苦而来却是如此这般真切清晰,真正存在(按照心中所愿而生活)的人或者真正的人生就像吸毒,痛并快乐,欲罢不能。

送完祖父最后一程,所有人回到原有的正常生活之中,只有一个人例外,她是我的祖母。毫不夸张的说,祖父的离去带走了奶奶的半条命,她的腰更弯,腿脚更加拖沓,不出一个月便拄上了拐杖,眼窝深陷,白发凌乱,任由它们在风中飘动。那时我还没有喜欢过任何人,因此根本不能体会到失去爷爷的奶奶的心情,但我明白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若坍塌,后果极有可能是疯掉和死掉两种。最初的日子里,奶奶仿佛着了魔一样,三句话不离爷爷,比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