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章 玻璃般易碎(1 / 1)

加入书签

太安十四年,北域君王唐希瑞突然去世,死前留下的遗旨却并非要传位给皇太子唐卿,而是要让年仅十三岁的五皇子唐却来做那亿万人之上的君王。

朝廷大臣议论纷纷,局势一片混乱。经过数次多方扯皮后,他们多数人至少在表面上认同了先皇被那妖妃阙清秋迷得神志不清的说法,并且联合起来试图让那道圣旨作废,拥立其他皇子为君王。

至于拥立的是哪位……端看他们各自如何站队了。

然而这次浩浩荡荡的、联合了多方势力的抗旨行动却不太顺利。

最先,是被人们私底下冠有“妖妃”名称的阙清秋人间蒸发,不见踪影。

随后,是各个皇子甚至是皇太子的发声,不约而同的声援唐却,表明自己对唐却登基持无所谓、赞同抑或是非常满意的态度。但总之,没有人反对。

再后,是民间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颜狗)们不知从何处得了唐却的影像,自觉认为人美到这地步,必然差不到哪儿去。然后百姓们翻出了先皇那些荒唐决策、风流韵事,又胡乱编造了些唐却的真善美事迹,唐却在民间的呼声一下子高起来。

最后,是北域星命阁。

大司命发话了。

“北域之君,必为唐却。”

这是警告,也是最后通牒。

臣子们讪讪地闭上了嘴,面上一派平和的装作无事发生,开始纷纷恭维起唐却来,所谓的贺礼流水般送入宫庭。而背后有多少人忿忿地咒骂一气之下摔碎了多少老古董清醒后又心疼得不行这些事……不说也罢。

于是事成定局。

唐却登基当日,进行了祭典。

雪纷纷扬扬,自北域上空飘落、散开。年幼的君王念着祷词,底下的人群自君王出现的那一刻,便安静无声,似是怕惊扰了什么。分明是冗长晦涩的文字,他念出来却显得流畅至极。加持了法术,所有人都能听到唐却的声音,清冷、平静、悦耳,如同玉石轻微碰撞。

北域的君王,服饰向来是白色衣袍做底,绣着金龙,缀着繁复的金边纹路。而祭典的服饰,依旧是白袍做底,却只以银色丝线绣上三两只仙鹤,花纹零散几近于无,一眼望去像要融入那白茫茫一片大雪中。

唐却一头墨色发丝被淡金色发带松松地系在背后。

随着祷词不断被念出,银白色从发根开始缓慢地蔓延。当发梢都全部变为银白色时,北域数百年来一直都在飘扬着的雪突兀停了,云雾散开,露出被藏在深处的太阳来,阳光终于毫无遮挡的撒到人间。

天晴了。

唐却神色平静地结束了已步入尾声的祷词。光轻微映到他浅淡的瞳孔上,反射出玻璃般易碎的剔透光泽。

有大臣大着胆子偷偷抬头,正对上了唐却的视线。那眼平静如毫无波澜的一潭死水,又若死寂的枯井,晦暗不明。

那大臣感觉自己彷佛是被命运扼住了咽喉,窒息感瞬间蔓延上来。他慌忙低下头,又不敢有大动作,只涨红着脸,发出嘶哑的“嗬嗬”声。

视线刀子一样剜着他的肉,让他无所遁形。大臣才恍然想起四年前的事来,瞬间静若寒蝉。

唐却收回视线,看向大司命,平静地点了点头,没有错过大司命眼里一闪而过的兴味。

老神棍。

唐却垂下眼,掩住了瞳孔深处稍稍漫上来的血色。

︿

……太安十四年,瑞君唐希瑞去世,传位于年仅十三岁的五殿下唐却,朝廷大臣联合反抗。

五殿下生母、贵妃阙清秋失踪,各殿下声援唐却登基,民间对唐却呼声高涨。

大司命言:北域之君,必为唐却。

大臣反抗无果,七日后,唐却登基,改年号为天和,帝号冬君,并举行祭典。

祭典上,冬君念祷词后头发尽数银白,北域雪停,天晴一日。

民间自发成立冬君的拥护者,并私以为“雪帝”之名更为适合。

十五日后,冬君开始清洗朝堂,数家一夜之间被灭,血流成河。三个月内,朝堂大换血,上千人被抄家押入大牢,或是当场击毙。与此同时,《北域法令》更新,换为了更为残酷的模式。

……

如此桩桩件件,血腥而又残酷,令人不自觉浑身发寒。

“暴君”之名传开来。

——《北域通史(私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