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五百、朝廷出面(1 / 2)

加入书签

跟着王家三位大人一起进入寝殿的,还有四个小内侍。每两人抬着一张案桌,进来后,就将案桌横躺着放下,让刘义隆能看到上面的字,随后都低头退了出去,免得听到什么不该听的。

刘义隆扫了眼案桌上的字,冷哼一声,“字倒是遒劲有力。胆子也是大得很!”

三位王大人同时一哆嗦,心里有些慌。怎么听皇上这话,像是已经知道了什么?那之前在家里商量好的说辞,可还能用?

王弘先一步反应过来,七皇子不会无缘无故在此。现在只能猜测七皇子是听说了什么,跑来先同皇上说了。若是这样,有些事情就得换个说法。

于是王弘率先开口,将他们在家中商量好的说辞又改了改。虽然说的内容大部分都和事实相符,不过王弘最后还是添加了一些诸如王家的人如何义愤填膺,如何将秦十二驱赶出府,府中的学子们又如何怒不可遏地声讨秦十二的场景。

“哦?”刘义隆只发了一个音,威严之态就已经压得三位王大人的头又往下低了一分。

“朕怎么听说,王五郎最后跟着秦十二一行人走了啊。”

“皇上!犬子是被歹人胁迫的!他至今尚未归家,不知所踪啊!”王华立刻磕了一个头,声嘶力竭地辩解道。

“荒谬!”刘义隆猛地一拍床榻,“那么多人都亲眼看见,你儿子是主动跑出去送人,又自己跑上了秦十二的马车。你居然还敢说是被人胁迫?!”

王华此时已经是满脑门的冷汗,这种细节,皇上是怎么知道的!?难不成皇上在王家安插了眼线?这是很有可能的事儿……

王昙首见状不好,赶紧道:“人多口杂。今日清谈会来得人太多,想必是误传了什么,让皇上误会了。”

刘义隆声音阴寒,“怎么?你们不会还想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吧?你们王家的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你们觉得朕久病在床,就聋了瞎了?任凭你们随意愚弄?”

“臣等不敢!”三位王大人立刻磕头。

刘义隆伸手从枕头旁拿起一份奏疏,“朕看司空大人是真的老了,做事也越发力不从心。这份请辞的奏疏,朕大概是时候该准了。”

王弘脑袋抵在地上不敢抬起来,眼睛紧闭着心中一阵懊恼!

他请辞的奏疏递上去那么久,皇上都是不准。结果被王五郎带来的人一闹,皇上又准了。可彼时准和此时准怎么可能同日而语!

他原本可以带着不贪慕权位的清名功成身退,如今却要落得个惨淡收场!都是这个秦十二害的!

王华终于明白了,皇上估计是早把事情经过给查清楚了,若再为了推脱罪责而隐瞒实情,自己三人怕是就要被扣上欺君的罪名了!

王华是三人中最得刘义隆重用的,也是三人中最了解这位皇上的。这位是实打实的披着羊皮的狼。手段和狠心他一个都不缺,却还总让人以为他是个面善心软的。

王华一咬牙,当机立断,不过是个儿子,自己舍了!

“皇上赎罪!是臣教子无方!臣这就派人将他抓回来,听凭皇上处置!”

寝殿内一阵静默。三王不敢抬头,也不知道皇上此刻到底是什么态度。只能战战兢兢地叩首在地,跪等发落。

一直到三王跪得膝盖发麻刺痛,刘义隆的声音才再次在他们头顶上响起:“你们三个说说,这‘清谈误国’是什么意思?”

三王脑袋抵着地面的同时互相交换了个眼神,他们该怎么说?

皇上的态度转变得实在太快,让他们三人一时没了主意。同意‘清谈误国’那就是打自己的脸,不同意……至少能保命!

“皇上,”王弘豁出去了,抬头环臂道:“清谈本是雅事趣事,乃是文人学子间相互切磋学习。就如同对弈,不过是种消遣。王家的清谈会,同普通诗会和茶会并无多少不同。与国事毫无瓜葛,还请皇上明察。”

王弘的话,是向刘义隆保证,氏族绝对没有在皇上背后议论国事,更没有妄谈朝廷的任何决定。王弘很冷静,虽然他现在揣测不出圣意,可只要咬死这一点,王家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错。

刘义隆叹道:“是啊……清谈与下棋没什么区别。朕的臣子一心只爱对弈切磋,臣子的学生们也只学会了对弈切磋。难不成朕真的能靠他们在棋盘上治国?”

刘义隆这话说得让三王同时咽了口口水,纷纷揣测,皇上这是几个意思?

刘义隆接着道:“且不说这个秦十二如何胆大妄为,朕到觉得,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你们一家之为,却引得百家效仿。你们只做戏耍之言,朕的朝堂上便再无真知灼见。”

刘义隆再次看向三王身后的两张案桌,“明日一早,派人将这两个案桌送去鸡笼山上的五学馆。无论是何人,能辩嬴这两题者,朕另外再赏千金,封百户侯。命七皇子刘义季,宗学雷次宗任此次问辩的评判官,明日起替朕在五学馆内听辩。”

刘义隆扫了眼一直跪着的三位王大人,冷冷道:“琅琊王氏的清谈会就不要再办了。免得你们将府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